上外附屬大境初級中學|智慧操場進校園,開啟體教融合新篇章
下課鈴響,“AI智能操場”就進入了“自由練習模式”:立定跳遠、跳繩、仰臥起坐、50米短跑……同學們對著“大眼睛”舉手示意,就能開始自主練習并“秒得”成績和運動分析報告——這是上外附屬大境初級中學體育活動的新生態,在科技賦能之下,體育運動變得更有趣,也更高效。
今年3月,《上海市中小學體育工作管理辦法》正式施行,其中備受矚目的“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”,在各校有著形式多樣的執行方式。上外附屬大境初級中學的“AI智能操場”,為孩子們在校內的這2小時插上了科學的翅膀。
在校園操場上,少年們的每一次跳躍、每一回奔跑,都能被操場側邊的“大眼睛”攝像頭“認出”并“記住”。不僅如此,一旁的智慧大屏還實時記錄了學生的每一個運動細節:起跳角度、擺臂幅度、騰空高度……每張臉龐背后都有一套詳盡的個人運動檔案,隨時可供查閱。
這樣的“AI+體育”,不僅讓體育鍛煉更富趣味性,在該校體育教研組長程慶山眼里,這些運動數據更是體育老師們的“好幫手”,大大提升了體育教學的實效性。
“學生在‘智慧操場’上可以同時開展好幾項運動,無論是計時、測距還是計個數,都要比人工來得更準確。”程老師介紹,每次運動完成后,不少學生會湊到大屏前去查看自己的動作是否規范、有哪些細節還可以進一步優化。
在體育老師的工作電腦上,經過大數據分析后的學生體育運動數據清晰可見。哪些學生的心肺耐力不夠好、哪些在柔韌或協調方面有待加強,借助AI分析并優化教學策略,更便于老師立足學生實際來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,讓以往“整齊劃一”的體育課變得更“關注個性”。一批在短跑中表現出起跑反應速度稍弱的學生,就曾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小欄架彈跳訓練,增強腿部肌肉和腰腹核心的力量。
伴隨著數字體育教學的發展,還賦能了老師的教學科研。該校教師主持的課題《智慧操場助力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和學生運動能力的實踐研究》和《智能操場對初中生身體素質的促進作用研究》,被列為黃浦區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項目。
如何讓青少年在趣味運動中強健體魄,體育老師們還在不斷思考著創新。程老師透露,學校正在醞釀推行“校園馬拉松”,鼓勵學生在課間時段來到操場進行陽光跑,根據“智慧操場”記錄下學生的跑量,評選每周的校園“里程王”,讓他們在多元形式下收獲體育鍛煉的趣味和魅力。